江岛新说 | 江海街:世界宝藏与时尚潮玩 街巷文艺新生活
七星岗,在广州不止一个,但海珠区江海街的七星岗,也许是当中最为古老的一个,因为这里保存有6000多年历史的古海岸遗址。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组图
1937年,对国人来说,因“七七事变”而令人铭记。也是在这一年,在距离卢沟桥约1900公里的广州,归国地理学家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在当时“河南”新滘镇七星岗南麓发现奇特岩洞,研判这里是古代海水侵蚀的遗迹。
古海岸遗址被称为“化石海岸”。遗址的保护经历几代地理科学者的努力。而近年,海珠区将这里扩建为11000平方米的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
上下(组)图为1957年和如今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
全程参与的海珠区住房和建设局工程师黄文超回忆,最早这里周边环境比较杂乱,为最大限度保护遗址“真迹”,现场清理困难重重。
“当时专家顾问团带着他们的学生
和我们施工单位一点点用轻质工具
锄头、铲子…人工慢慢清理出来遗址全貌
不用大型机械,花了三个月完成
绝大多数植被也被保留下来了
还原古海岸遗址演变过程
要保住遗迹的原貌,这点非常重要。”
▲实施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探测、开挖、清理工作
千年文化的守望故事,还发生在距离古海岸遗址6公里的敦和路上。
在广绣大厦里,92岁的许炽光正在指导学徒,如何将细如发丝的蚕丝线,分出1/16。
许炽光被大家广为熟悉的头衔,除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之外,还有一个接地气的称呼——广州现存最后一位“花佬”。
迄今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绣与潮绣合称“粤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许炽光说
男工参与广绣的传统
源于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中对广绣的需求大
“广绣变成贸易商品后,订单非常多,且很多绣品是大幅作品,对绣工的体力和耐力要求很高,在这方面更胜一筹的男工成为广绣行的主角,专绣图案较复杂的部分。”
许炽光(右一)和广绣艺人交流技艺
解放前,广绣的重要工艺传男不传女。许炽光7岁入行,见证过行业百花齐放、“花佬三千”的传奇。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广绣行业遭到重创。“那时的(绣工)有二三千人,能存活的(绣工)大概只有几十人。”
解放后,广绣工艺传承打破男女之别,许炽光以最后一代“花佬”身份参与广绣振兴。他熟谙31种广绣针法,其中发明“鸡仔针”、“丝渗针法”等多种新针法,还召集民间大师编制中国第一本广绣书籍《广州刺绣法》。
坚守
然而时代变迁,广绣行业发展经历起伏。
许炽光曾想过转行:“工友说‘那广绣要断在你手里了’,我想也是啊,我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不能就这样断了,还是坚持了下来。”
2003年,已退休的许炽光受到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邀请,继续参与广绣制作,他提出一个条件。
“我说你一定要招徒弟,这样没报酬我也投入做。他们说也有这个想法,我才答应了,到现在又做了18年。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好。”
许炽光加入的企业,前身是1955年广州刺绣业组建的第一个合作社新滘刺绣社。
作为广绣业内唯一的老字号生产企业,近年来,这里组织广绣艺术大师带徒授艺,创作出不少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广绣作品。
其中,2012年10月,长7.5米、宽3.5米的业界罕见的巨幅广绣作品《夏日海风》陈设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
跨界创新
企业经理张敬文介绍:“海珠区是岭南画派发祥地,我们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合作,用十年时间,把艺博院授权的23幅岭南名家名画作为绣稿,绣制成广绣精品。这种‘绣画’算是一种岭南文化的跨界合作,也是一种传承创新。”
岁月在这里沉淀了斑斓的世界级宝藏,时代则留下了工业时代的遗产——厂房。
位于赤岗西路的杨协成时尚工场,前身是饮料品牌杨协成的厂房,现改造为涵盖以电商为主体的各类创意型办公与配套空间的新文化创意园区。
由于厂房内保留了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饮品生产线,改造将工业风格与现代元素融合,机械感工业风,随手一拍都是工业风大片,成为了弄潮儿的又一新晋打卡地。
(园区里的一处创意空间,将原来保留的承装原液大型容器,改造成一个超级无敌大的灯罩,底下垫一块长木板,起了很好的聚光作用,非常适合拍照。)
不远处红卫新村西街的UP+智谷园区,前身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红卫新村工业园”,改造后,定位为“文化+智能制造产业智慧聚集园区”,集办公、商业及住宿功能为一体。
一波波的改造之下
旧工业文化被唤醒
炫出新时代色彩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下,珠江畔的平常街巷有了新看点,越来越多人来这里,走过古海岸遗址、看广绣、打卡创意园,还有感受庭院深深的祠堂、河涌边一眼望去广州塔的独特拍照机位……这一份文艺新生活,有粤韵,有潮流,也有人间烟火。
这正是海珠老城区新活力的生动诠释,更是广州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精神的缩影。